何似?”答曰:“甚相敬重,惟阿家憎儿。”显祖召达拏母,杀之,投尸漳
。齐灭,达拏杀主以复仇。皆可见当时报仇,不以亲族而释也。)且有因此而投敌国者。(如王慧龙、王肃、王颁等是。朱龄石伯父宪及斌,并为袁真将佐。桓温伐真于寿
,宪兄弟与温潜通,真杀之。龄石父绰,逃走归温,攻战常居先,不避矢石。寿
平,真已死,绰辄发棺戮尸。)报复之际,或必求剚刃于其
,(《魏书·列女传》:平原鄃县女
孙男玉。夫为灵县民所杀。追执仇人。男玉
自杀之。其弟止而不听。男玉曰:“女人
适,以夫为天。当亲自杀之,云何假人之手?”遂以杖殴杀之。有司
死以闻。显祖特恕之。)或则
其所仇者之
。(孙恩
寇,谢琰败绩。帐
督张猛于后斫琰
,堕地。二
俱被害。后刘裕生禽猛,送琰小
混。混刳肝生
之。见《晋书·谢安传》。殷仲堪
简之,随义军蹑桓玄。玄败,简之
其
。王廙将朱轨、赵诱为杜曾所杀。王敦遣周访讨之。其将执曾诣访降,访
生致武昌。轨息昌,诱息胤皆乞曾以复冤。于是斩曾。昌胤
其
而啖之。梁邵陵王纶遣
容、
、
瓜、李撤、赵智英等杀何智通。敕遣舍人诸昙粲领斋仗围纶第,禽瓜、撒、智英。智通了敞之割炙
之。即载
新亭。四面火炙之焦熟。敞车载钱,设盐,蒜,顾百姓
,一
赏钱一千。张弘策为东昏余党孙文明等所害。官军捕文明,斩于东市。张氏亲属
之。魏
武见弑,其先犯乘舆者,群臣于城南都街生
割而
之。王肃得黄瑶起,亦
之。李彦刺秦州,为城民所杀。萧宝夤西讨,彦
充为行台郎,募众而征。战捷,乃手刃仇人,啖其肝肺。见《北史·自序》。)其不能报,则以变礼终其
。
(《南史·循吏传》:沈瑀为萧颖达史。瑀
屈
,每忤颖达,颖达衔之。天监八年,因
谘事,辞又激厉。是日于路为人所杀。多以颖达害之。
续累讼之。遇颖达寻卒,事不穷竟。续乃布衣蔬
终其
。)怨仇之门,累世不通。(《晋书·元四王传》:武陵威王悕,为桓温奏徙新安,卒。
忠敬王遵。桓伊尝诣遵。遵曰:“门何为通桓氏?”左右曰:“伊与桓温疏宗,相见无嫌。”遵曰:“我闻人姓木边,便
杀之,况诸桓乎?”由是少称聪慧。《颜氏家训·风
篇》曰:“江南诸宪司弹人,事虽不坐,而以教义见辱者,或被轻系而
死狱
者,皆为怨仇,
孙三世不
通矣。”)能和解者殊鲜。(《魏书·李冲传》:冲兄佐,与河南大守来崇,同自凉州
国。素有微嫌。佐因缘成崇罪,饿死狱中。后崇
护,又纠佐臧罪。佐及冲等悉坐幽系,会赦乃免。佐甚衔之。至冲
贵,综摄
外。护为南
郎,
虑为冲所陷,常求退避。而冲每
抚之。护后坐臧罪,惧必不济。冲乃
奏与护本末嫌隙,乞原恕之。遂得不坐。又《术艺传》:王早。大宗时,有东莞郑氏,为同县赵氏所杀。后郑氏执得仇人赵氏,又克明晨会宗族就墓所刑之。赵氏求救于早。早为占候,并授以一符,曰:“君今且还。选壮士十人,令一人为主者,佩此符。于
鸣时,伏在仇家宅东南二里许平旦,当有十人跟随向西北行。中有二人乘黑
。一黑
最在前,一黑
应第七。但捉取第七者还,事必无他。”赵氏从之。果如其言,乃是郑氏五男父也。诸
并为其族所宗敬,故和解两家,赵氏竟免。此皆怨仇之克和解者,然能如是者恐甚少也。)甚者毁坏坟墓,亦视同相杀之仇,而报复者亦毒及枯骨。(桓阆杀昙落
人,朱谦之杀朱幼方,已见第二十一章第五节。世祖虑相报复,遣谦之随曹虎西行。将发,幼方
恽,于津
门伺杀谦之。谦之兄选之,又刺杀恽。有司以闻,世祖曰:“此皆是义事,不可问。”悉赦之。宽纵如此,宜乎相报者之无已也。乃如李充,父墓中柏树,为盗贼所斫,充手刃之,由是知名,则并未伤及其坟墓也。羊鸦仁为荀晷所害,鸦仁兄
海珍知之,掘咎父、伯并祖及所生母合五丧。各分其半骨,共棺焚之,半骨杂他骨,作五袋盛之,铭袋上曰荀晷祖、父、母某之骨。报怨如此,信野番之所不为也。)风气所趋,虽妇人、(《晋书·列女传》:王广女。广仕刘聪,为西扬州刺史。蛮帅梅芳攻陷扬州,广被杀。王时年十五,芳纳之。俄于暗室击芳,不中。芳惊起曰:“何故反邪。”王骂,辞气猛厉。言终乃自杀。芳止之不可。此与第七章第八节所述秃发傉檀之女同烈矣。王敬则女
报谢朓,杜叔毗母激厉其
,亦斯志也。《宋书·乐志》:魏陈思王《鼙舞歌
微篇》曰:“关东有贤女,自字苏来卿。壮年报父仇,
没垂功名。女休逢赦书,白刃几在颈,俱上列仙籍,去死独就生。”亦必有其本事也。孺
,《晋书·孝友传》、王谈,年十岁,父为邻人窦度所杀。谈日夜伺度。至年十八,乃杀之。归罪有司。大守孔严嘉其义勇,列上宥之。《梁书·孝行传》:荀匠祖琼,年十五,复父仇于成都市。《南史·孝义传》:闻人夐,年十七,结客报父仇。为齐
帝所赏。《魏书·淳于诞传》:父兴宗,萧南安大守。诞生十二,随父向扬州。父于路为群盗所害。诞倾资结客。旬朔之
,遂得复仇。由是州里叹异之。《孝
传》:孙益德,母为人所害。益德童幼,为母复仇。还家哭于殡,以待县官。
祖、文明大后特免之。)亦能自奋。司宪者不必皆平,舆论亦不必能抑
扶弱,不以名分制一人,其说诚有
意。然行之大过,得毋有借复仇之名,以报他怨,要称誉者乎?失仁后义,是非已极难言,况乎失义与礼,而徒矜懻以为信?风俗之弊,随举一端,病原皆极
远,固非就事论事,所能期其无憾也。